新周报 总第951期
2025-10-24 16:59 知音官网发布
1949年开国外交:而今迈步从头越
1949年10月1日下午,中华人民共和国举行开国大典。典礼结束后,新中国第一批外交使者将毛泽东发表的公告和周恩来签署的第一份外交公函送达各国政府,表达了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意愿。从此,近代以来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正式画上句号,中国的外交历史展开了新的篇章。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方针
1949年3月5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在会议报告中确定了党在全国解放后应该采取的基本外交政策。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政策,包括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决策正式法律化。
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成立并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它愿意与任何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三大外交方针的提出是新中国的开国外交壮举,它明确回答并解决了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对外关系问题,即如何着手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如何对待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如何对待当时的苏联及东欧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这为新中国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另起炉灶”,意即割裂旧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外交历史,不承认国民党反动政府与世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独立自主的平等外交关系。早在194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就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正式宣布:“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否认内战期间蒋介石所借的一切外债。”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意即肃清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特权和势力,彻底摧毁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各类控制。1949年1月底2月初,毛泽东与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在西柏坡会谈时,形象生动地将旧中国比作被帝国主义铁蹄践踏过的肮脏屋子,表明解放后必须从内到外认真地清理整顿,待到屋内陈设有序,干净整洁,再请客人进来。
3月5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再次阐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应当采取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控制权的方针”。根据这一外交方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废除旧中国缔结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铲除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与势力,这极大地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使新中国真正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从此开启了平等地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新纪元。
“一边倒”,意即新中国明确站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1949年6月,毛泽东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时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提出:“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1950年2月,中苏正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标志着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条约形式最终确定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在开国大典正式开始之前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被首先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早在抗战时期,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的费德林博士便赞誉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周恩来:“未来中共取得政权,您将是外交部长的最佳人选。”周恩来的外交才能卓尔不群,毛泽东也曾称赞周恩来“在大的国际活动方面比我强,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
1949年11月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成立大会在北京东城外交部街33号东楼礼堂召开,周恩来发表演讲,指出“外交同军事一样,外交不过是‘文打’而已”,并且强调“文打”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一切都要事先请示商讨,批准后再做,做完后要报告。“文打”不仅需要严明的工作程序,而且需要完备的“作战机构”。
外交部组建之初,下设有办公厅、苏联东欧司、亚洲司等9个司级单位,随着新中国外交事务的不断发展,外交部组织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精细化的调整与扩建,除办公厅下设的秘书处之外,其余5处稍后相继成为外交部的司、局级单位,到1955年底,外交部共设有14个司、局级单位……(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