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报 总第953期
2025-11-03 15:58 知音官网发布
中共历史上的两个“临时中央”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成立过两个“临时中央”。第一个是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选出的以瞿秋白为首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二个是1931年9月,王明去莫斯科后,组成以博古负总责的临时中央政治局。第一个“临时中央”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公开背叛革命,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6月份以来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却作出一系列决定,企图以让步来拉住汪精卫、唐生智。在这种情况下,党内反对陈独秀的呼声越来越高,共产国际也不断批评并号召广大中共党员抵制党内的错误倾向。
与此同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出指示:“共产国际执委号召全体党员根据共产国际的决定,团结党的队伍。共产国际执委号召全体党员与党的领导的种种机会主义倾向作坚决斗争。”
于是,根据上述指示,7月12日,中共中央改组,由张国焘、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陈独秀从此离开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岗位。为了决定新的路线和政策,党中央于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选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被选为委员。
8月9日,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此后,临时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力挽救革命事业。
9月19日,中央临时政治局通过决议,放弃“左派国民党”的旗帜,提出宣传和建立苏维埃的口号。9月底到10月上旬,中共中央领导机关由武汉陆续迁往上海。同时在武汉设立长江局,由罗亦农负责。这时,党的所有领导机关都是地下的秘密组织。
八七会议后,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举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开始时虽然也以占领大城市为目标,但在遭到挫折后,毛泽东适时地率领部队走上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党的六大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根据主席团和各省代表团的提名,选出中央委员23人,候补中央委员13人?;岷螅诹煲恢腥嵘涎【偎照渍?、项英、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张国焘7人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关向应、李立三等7人为政治局候补委员;选举苏兆征、向忠发、项英、周恩来、蔡和森5人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委员,李立三等3人为常委会候补委员。
7月20日召开的第六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向忠发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主席,周恩来为中央常委秘书长。至此,第一个“临时中央”的历史使命完成。
第二个“临时中央”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其错误方针在各地开始贯彻执行。1931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参与领导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在武汉被捕叛变。6月,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的向忠发在上海被捕叛变。
这两人的叛变给党中央机关和中央领导人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党采取果断行动,迅速将中央机关和中央的主要领导干部转移到安全地带或撤离上海。此后,王明于10月前往莫斯科,周恩来于12月中旬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瑞金。
由于在上海的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都已不到半数,根据共产国际远东局的提议,9月下旬,在上海成立了临时中央政治局,由博古、张闻天、康生、陈云、卢福坦、李竹声6人组成。博古、张闻天、卢福坦三人任中央常委,博古负总的责任。这个党中央临时领导机构的成立,随后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
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继续贯彻执行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政策。12月上旬,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设立组织局,负责人康生,专门管理全国党的组织工作。1933年1月13日,临时中央在上海无法立足,陆续迁到苏区。
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博古、陈云去苏区,康生去莫斯科。李竹声留上海,组织“中共上海中央执行局”,作为临时中央的派出机关,代表中央指导白区党的工作,并负责同共产国际联系。
1月底,临时中央领导人博古、张闻天、陈云、杨尚昆等到达瑞金。1月30日,博古主持召开中央会议,张闻天等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和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任弼时出席。
博古在会上传达共产国际的意见:为了工作方便,原上海和苏区的政治局委员合起来,选出一个中央总负责人。结果博古当选,张闻天为常委兼宣传部长、中央党报委员会书记,任弼时为组织部长兼党校校长,陈云为常委兼全总苏区执行局党团书记,刘少奇为全总苏区执行局委员长。
与此同时,会议决定,临时中央与苏区中央局合并,对外称“中共中央局”,直接领导中央苏区的工作。4月22日,由于博古等认为任弼时执行“进攻路线”不彻底,工作“不合手”,免去他的中央组织部长职务,由李维汉接任。6月,任命潘汉年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阅读完整内容,请购买当期《新周报》)
